美文 美图欣赏

当前位置: 美文列表 > 文章正文

临床常用的十二种心理疗法(一)

2017-03-15 15:14:45

刘氏积极情绪疗法临床常用的十二种心理疗法

一、 精神分析疗法

       精神分析疗法(Psychoanalysis Therapy)是奥地利精神科医师弗洛伊德在19世纪末创立的。弗洛伊德通过对大量精神病患者、神经症患者的观察与治疗,以及对他自己内心世界的艰苦分析,提出精神分析理论。该理论有无意识理论、人格结构理论、婴儿性欲论及精神病理学,主要技术由自由联想、解释、释梦和移情4部分组成。

精神分析疗法一般通过以下三种途径显示其效果:1、精神宣泄。来访者能自由表达被压抑的情绪,或对早年经验的再体验。如果让来访者重新在心理上体验过去的挫折,并把潜抑的感情宣泄出来,患者就有了认识它、克服它的可能性。2、自省。通过分析,让来访者了解自己内心冲突、焦虑的根源,于是就有了自省的可能性。经过自省,把症状的无意识隐意和动机揭露出来,使来访者意识到症状的真正隐意而达到领悟,并要求从理智上感情上都能接受。3、反复剖析。即反复扩通。由于来访者的症状已成为其心理活动的组成部分。因此,即使来访者领悟病症的隐意,但在行为中仍会出现反复。心理治疗是个漫长的过程,要求咨询师和来访者都必须要有耐心,不断分析、理解、更正、体验,才能逐步从根子上改变来访者的思维逻辑方式。

       因为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心理障碍是潜意识中的矛盾冲突引起的,所以精神分析疗法致力于挖掘来访者压抑到潜意识中的幼年创伤性经验,带入到意识之中,启发来访者重新认识这些经验,使潜意识的矛盾冲突获得解决,从而消除来访者的症状。这就好比,屋里的异味如果是由地毯下发霉的垃圾散发的,要想彻底消除异味,只在地毯上打扫是不行的,必须把地毯下发霉的垃圾清除掉。为了达到上述目标,精神分析心理疗法主要采用自由联想和释梦等技术。

自由联想:弗洛伊德认为浮现在脑海中的任何东西都不是无缘无故的,都是具有一定因果关系的,借此可挖掘出潜意识中的症结。自由联想就是让来访者自由诉说心中想到的任何东西,鼓励来访者尽量回忆童年时期所遭受的精神创伤。精神分析学说认为,通过自由联想,来访者潜意识的大门不知不觉地打开了,潜意识的心理冲突可以被带入到意识领域,咨询师从中找出来访者潜意识之中的矛盾冲突,并通过分析促进来访者领悟心理障碍的症结,从而达到心理治疗的目的。自由联想是精神分析的基本手段。

       梦的分析:弗洛伊德在他的著作《梦的解析》中,认为梦乃是做梦者潜意识冲突欲望的象征,做梦的人为了避免被人家察觉,所以用象征性的方式以避免焦虑的产生,分析者对梦的内容加以分析,以期以发现这些象征的真谛。所以发掘潜意识中心理资料的另一技术就是要求来访者在会谈中也谈谈他做的梦,并把梦中不同内容自由地加以联想,以便咨询师能理解梦的外显内容(又称显梦,即梦的表面故事)和潜在内容(又称隐梦,即故事的象征意义)。

       阻抗:阻抗是自由联想过程中来访者在谈到某些关键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自由联想困难。其表现多种多样,如正在叙述过程中突然沉默,或转移话题等。阻抗的表现是意识的,但根源却是潜意识中本能地有阻止被压抑的心理冲突重新进入意识的倾向。当自由联想接近这种潜意识的心理症结时,潜意识的阻抗就自然发生作用,阻止其被真实地表述出来。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当来访者出现阻抗时,往往正是来访者心理症结所在。因此,咨询师的任务就是不断辨认并帮助来访者克服各种形式的阻抗,将压抑在潜意识的情感发泄出来。克服阻抗往往需要很多时间。

       移情:移情是来访者在沉入对往事的回忆中,将童年期对他人的情感转移到咨询师身上。移情有正移情(Positive transference)和负移情(negative transference),正移情是来访者将积极的情感转移到咨询师身上,负移情是来访者将消极的情感转移到咨询师身上。借助移情,把来访者早年形成的病理情结加以重现,重新经历往日的情感,进而帮助他解决这些心理冲突。

       解释:在心理治疗过程中咨询师的中心工作就是向来访者解释他所说的话中潜意识含义,帮助来访者克服抗拒,而使被压抑的心理资料得以源源不断地通过自由联想和梦的分析暴露出来。解释是逐步深入的,根据每次会谈的内容,用来访者所说过的话做依据,用来访者能理解的语言告诉他的心理症结的所在。解释的程度随着长期的会谈和对来访者心理的全面了解而逐步加深和完善,而来访者也通过长期的会谈在意识中逐渐培养起一个对人对事成熟的心理反应和处理态度。

      刘氏积极情绪疗法重视精神分析,生活史调查表(LHQ)收集的来访者童年及家庭背景信息,主要是帮助咨询师更多的了解来访者精神层面的问题。任何一种心理问题的疏导和干预,都不可能仅仅靠使用单一的精神分析疗法来解决。大家都在寻求高效短程低成本的心理疗法,切莫一上来就一直使用或单一使用精神分析疗法。精神分析疗法最初的适应症是心因性神经症,精神分析疗法不适合儿童或已呈精神错乱症状的各种精神病的来访者。精神分析疗法由于耗时长、效率低、费用开支大,目前在心理咨询中很少有人单独使用。

      临床实践证明,各种心理问题的成因,都与社会环境、家庭背景、青少年时期的成长经历、个人性格特征等因素有关。来访者的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和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MMPI)的相关数据,可以帮助咨询师更好的了解来访者的人格特征和精神状态。

      精神分析疗法适合用于配合度高、愿意做自我分析、有一定文化程度、乐于把精神分析疗法作为一项家庭作业或者一门感兴趣的学科来学习的来访者,对于配合度低、不愿意做自我分析、文化程度低、不愿意做家庭作业或者对此不感兴趣的来访者,最好避免使用。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以通过布置梦境整理、痛苦经历及事件的回忆、沙盘游戏、自我催眠、空椅子、照镜子、意象对话等练习来充实精神分析的内容,同时配合音乐疗法、阅读疗法、芳香疗法来进行放松、领悟、调整情绪,达到增加预期效果的目的。

 

二、认知疗法
      认知疗法(Cognitive Therapy)的基本观点是:认知过程及其导致的错误观念是行为和情感的中介,适应不良行为和情感与适应不良认知有关。认知疗法常采用认知重建、心理应付、问题解决等技术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其中认知重建最为关键。

      认知疗法是20世纪60~70年代在美国心理治疗领域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理论和技术。这种改变人的认识观念的思想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辩证法。由你说出你自己的观点,并依照这种观点进行进一步的推理,最后引出矛盾和谬误,从而使你认识到先前思想不合理的地方,并由你自己加以改变。认知疗法作为一种系统的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术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因此,它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及认知心理学在理论上有着密切的联系。

      认知疗法不仅重视适应不良性行为的矫正,而且重视改变来访者的认知方式和认知—情感—行为三者的和谐。认知疗法也重视来访者的认知对其心身的影响,即重视意识中的事件而不是无意识。从另一角度言,认知疗法乃是针对心理分析疗法的缺陷而发展起来的。因为在心理分析治疗时,常着重于心理与行为的潜意识和情感症结,而这种潜意识的欲望或情感,往往只是施治者的分析推测,不容易向患者解释,也不容易被患者接受,更不易作为治疗的着眼点来操作。认知疗法把着眼点放在认知上,它不必管看不到、也抓不到的潜意识,只要更正这些可用语言描述的观念、想法、信念,处理好非功能的认知即可。既明显,又具体,易取得来访者的理解与协作。

      认知疗法4个过程:

1、建立求助的动机。在此过程中,要认识适应不良的认知—情感—行为类型。来访者和咨询师对其问题达成认知解释上意见的统一;对不良表现给予解释并且估计矫正所能达到的预期结果。比如,可让来访者自我监测思维、情感和行为,咨询师给予指导、说明和认知示范等。2、适应不良性认知的矫正。在此过程中,要使来访者发展新的认知和行为来替代适应不良的认知和行为。比如,咨询师指导来访者广泛应用新的认知和行为。

3、在处理日常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观念的竞争,用新的认知对抗原有的认知。在此过程中,要让来访者练习将新的认知模式用到社会情境之中,取代原有的认知模式。比如,可使来访者先用想象方式来练习处理问题或模拟一定的情境或在一定条件下让病人以实际经历进行训练。

4、改变有关自我的认知。在此过程中,作为新认知和训练的结果,要求来访者重新评价自我效能以及自我在处理认识和情境中的作用。比如,在练习过程中,让来访者自我监察行为和认知。


      认知疗法5种技术:

1、识别自动思维。由于引发心理障碍的思维方式是自动出现的,已构成了来访者思维习惯的一部分,多数来访者不能意识到在不良情绪反应以前会存在着这些思想。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咨询师首先要帮助来访者学会发现和识别这些自动化的思维过程。咨询师可以采用提问、自我演示或模仿等方法,找出导致不良情绪反应的思想。

2、识别认知性错误。所谓认知性错误即来访者在概念和抽象上常犯的错误。这些错误相对于自动化思想更难识别,因此咨询师应听取并记录来访者的自动性思维,然后帮助来访者归纳出它们的一般规律。

3、真实性检验。真实性检验就是将来访者的自动思维和错误观念作为一种假设,鼓励他在严格设计的行为模式或情境中对假设进行检验,使之认识到原有观念中不符合实际的地方,并自觉纠正,这是认知疗法的核心。

4、去中心化。去中心化就是让来访者意识到自己并非被人注意的中心。很多来访者总感到自己是别人注意的中心,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受到他人的评价。为此,他常常感到自己是无力的,脆弱的。如果来访者认为自己的行为举止稍有改变就会引起周围人的注意和非难,那么咨询师可以让他不像以前那样去和人交往,即在行为举止上稍有改变,然后要求他记录别人不良反应的次数,结果他发现很少有人注意他言行的变化,他自然会认识到自己以往观念中不合理的成分。

5、抑郁或焦虑水平的监控。多数来访者都认为他们的抑郁或焦虑情绪会一直不变的持续下去,而实际上,这些情绪常常有一个开始、高峰和消退的过程,而不会永远持续。让接受咨询的来访者体验这种情绪涨落变化,并相信可以通过自我监控,掌握不良情绪的波动,从而增强改变的决心。


      刘氏积极情绪疗法认为,许多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成因,都与认知偏差有着很大程度上的关联,改善的过程为认知→反省→调适的交替循环,改善的过程即为一个学习的过程,包括重构认知和调整认知偏差。认识和知道自己存在的问题,搞清楚为什么会这样,怎样才能避免这样,用什么方法可以有效的进行调整从而增加或者提高积极情绪、减少或者降低消极情绪,如果明白了这些问题,接下来的事情就容易多了。

      在临床上,认知疗法适应于各种神经症,可以用来治疗抑郁症,尤其是单相抑郁症(内因性抑郁症)的成年病人,也可作为神经性厌食、性功能障碍和酒精中毒等病人的治疗方法,还适用于治疗焦虑障碍、社交恐怖、偏头痛、考试前紧张焦虑、情绪激怒和慢性疼痛病人。一般说来,来访者的主要问题若跟非功能性的认知有关,则是根据异常认知而形成的,如对人的偏见、对自己的自卑、对事情抱有错误或消极的态度等等,均适合运用认知疗法来进行心理治疗。

       通过科学的诊断评估,可以用数据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式,帮助来访者提高自我认知水平。有时候改善和调整认知偏差也是一种行为,有的也叫认知行为疗法。有时候认知也需要精神分析疗法来给予帮助,就好比不知者不为怪。你都不知道或者无法认知自己的问题,那你还怎么去分析、怎么去解决问题呢。

       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MMPI)、症状自评量表(SCL-90)、生活史调查表(LHQ)、思维过程中常见的错误(TCM)、简单算数思维练习表(SATW)、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自我评估(PNSA)等测评工具得出的数据,都可以有效的帮助咨询师对来访者的认知状态做出快捷、准确的判断。

       认知疗法、精神分析疗法、行为疗法这三种主流的心理疗法,是刘氏积极情绪疗法的核心技术,是每一个心理咨询师都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如果没有基础,其他疗法也就难以独当一面,就会孤掌难鸣或者变成空中楼阁。

 

三、行为疗法

      行为疗法(Behavior Therapy)也叫行为矫正法,它是建立在行为学习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心理疗法。其基本认识是:异常行为和正常行为一样,是通过学习、训练后天培养而获得的,自然也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来改变或消失。行为疗法有以下5种具体方法:

      1、系统脱敏法。系统脱敏法在行为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这种方法主要是诱导来访者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神经症焦虑的情境,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神经症的目的。其基本原理是,人和动物的肌肉放松状态与焦虑情绪状态是一对抗过程,一种状态的出现会对另一种状态起抑制作用。系统脱敏法一般包括三个步骤。一是排列出焦虑的等级层次表,即找出使来访者感到焦虑的事件,并用0~100表示出对每一事件感到焦虑的主观程度。其中,0为心情平静,25为轻度焦虑,50为中度焦虑,75为高度焦虑,100为极度焦虑。然后将标出的焦虑事件按等级程度由弱到强依次排列。二是进行放松训练,以全身肌肉能迅速进入松弛状态为合格,一般要6~10次练习,每次需时30分钟,每天12次。三是进入系统脱敏过程,进行焦虑反应与肌肉放松技术的结合训练。系统脱敏可分为想象系统脱敏和现实系统脱敏。想象系统脱敏的过程即让来访者处于全身肌肉放松状态下,由咨询者口头描述,让来访者进行想象,从最低层开始,想象30秒,停止想象时报告此时感到主观焦虑的等级分数,以不感到紧张害怕为止,再进入下一个层次,如此渐进直到通过最后一个层次。系统脱敏法可以治疗学生考试焦虑和社交恐惧。

     2、满灌疗法。满灌疗法也叫暴露疗法、冲击疗法。同系统脱敏法类似之处都是鼓励来访者去接触自己敏感的对象,在接触中实现脱敏;不同之处是开始就让来访者进入自己最恐惧或焦虑的情境之中,给他一个强烈的冲击,同时不允许其采取堵耳、闭眼、哭喊等逃避行为。其基本原理是,快速、充分地向来访者呈现他害怕的刺激,实际体验后他感到并不是那么害怕,恐惧感就会慢慢消除。刺激的出现要坚持到来访者对此刺激习以为常为止。采用满灌疗法应事先将治疗方式与来访者讲清,征得同意后方可进行。满灌疗法适合于对有焦虑和恐惧倾向的来访者使用。具体运用时,要考虑来访者的文化程度、受暗示程度、导致心理问题的原因和身体状态等多种因素。对体质虚弱、有心脏病、承受能力差的来访者,要慎用这种方法。

     3、厌恶疗法。厌恶疗法是将某些不愉快的刺激通过直接作用或间接想象,与来访者需改变的行为症状联系起来,使其最终因感到厌恶而放弃这种行为。其基本原理是,将来访者的不良行为与某些不愉快的、令人厌恶的刺激相结合,形成一个新的条件反射,用来对抗原有的不良行为,进而最终消除这种不良行为。常用的厌恶性刺激有物理刺激(如电击、橡皮圈弹痛等)、化学刺激(如呕吐剂等)和想象中的厌恶性刺激(如口述某些厌恶情境,然后与想象中的刺激联系在一起)。在进行心理咨询时,厌恶性刺激应该达到足够的强度,通过刺激能使来访者产生痛苦或厌恶反应,直到不良行为消失为止。

     4、代币法。代币法又称奖励强化法,是一种通过奖励(即强化)而形成某种期望出现的适应性行为的方法,即当来访者一出现某种预期的良好表现时,立即给予奖励,使该行为得以强化。代币实际上是一种可以在某一范围内兑换为物品的券,可以是小红旗、有分值的小卡片等。咨询者用代币作为奖励,强化来访者的期待行为,然后来访者可以用获得的代币换取自己喜欢的东西。要注意将代币与来访者感兴趣并想得到的东西联系起来,并建立一定的代币兑换规则。

    5、放松疗法。放松训练的基本原理是,放松状态下大脑皮层的唤醒水平下降,兴奋性降低,全身肌肉放松,紧张情绪得到缓解,以增进身心健康。

         放松训练的基本步骤是:

         (1)选择一个安静整洁、光线柔和的房间,让来访者舒服地躺在沙发上,闭上眼睛;

         (2)体验紧张、放松的感觉,然后逐步进行主要肌肉的紧张和放松练习。每一部分肌肉群的训练过程为集中注意→肌肉紧张→保持紧张→解除紧张→肌肉松弛。

       行为疗法在小学生心理咨询中经常使用。恰当地使用行为疗法矫治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对儿童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刘氏积极情绪疗法整合行为疗法的长处,在矫正行为的同时,促使来访者配合产生新的行为,培养出新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通过学习和训练,养成和习得有益的技能技巧,从而获得新的自信,产生更多的积极情绪,达到改善和调整认知的目的,实现解决问题和早日康复的目的。

       除以上5种具体方法以外,布置家庭作业,如填写会谈连接作业表(CTCW)、一周生活时间记录表(WLTS)、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自我评估(PNSA)及月报表(PNMR)、阅读够你用一辈子的话(RPW)、做深呼吸练习、做马步冲拳练习、做自我催眠暗示和放松练习、使用芳香精油等等,这些行为方式,也可以整合在一起纳入行为疗法。

 

四、合理情绪疗法
       合理情绪治疗(Rational Emotive Therapy)是本世纪50年代由阿尔伯特·艾利斯(A.ElliS)在美国创立的。合理情绪疗法原本是认知疗法中的一种,因它也采用行为疗法的一些方法,亦被称之为认知行为疗法。

       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人性观认为人既是理性的,也是非理性的。因此在人的一生中,任何人都可能或多或少地具有上述某些非理性观念。只不过这些观念在那些有严重情绪障碍的人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和强烈,他们一旦陷于这种严重的情绪困扰状态中,往往难以自拔,这就需要对之应用合理情绪疗法的理论和技术加以治疗。

       合理情绪疗法的主要目标就是减低求助者各种不良的情绪体验,使他们在治疗结束后能带着最少的焦虑、抑郁(自责倾向)和敌意(责他倾向)去生活,进而帮助他拥有一个较现实、较理性、较宽容的人生哲学。这个目标包含了两层涵义,首先是针对来访者症状的改变,即尽可能地减少不合理信念所造成的情绪困扰与不良行为的后果,这称为不完美目标;另一方面的涵义是着眼于使来访者产生更长远、更深刻的变化。它不仅要帮助来访者消除现有症状,而且也要尽可能帮助他们减少其情绪困扰和行为障碍在以后生活中出现的倾向性,这称为完美目标。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帮助来访者改变他们生活哲学中非理性的成分,并学会现实、合理的思维方式。

       埃利斯等人认为合理情绪疗法可以帮助个体达到以下几个目标:①、自我关怀;②、自我指导;③、宽容;④、接受不确定性;⑤、变通性;⑥、参与;⑦、敢于尝试;⑧、自我接受。这几个方面特点也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主要是ABC理论,在ABC理论模式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结果。通常人们认为,人的情绪的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了C。ABC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理解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人们的情绪及行为反应与人们对事物的想法、看法有关。在这些想法和看法背后,有着人们对一类事物的共同看法,这就是信念。合理的信念会引起人们对事物的适当的、适度的情绪反应;而不合理的信念则相反,会导致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当人们坚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长期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之中时,最终将会导致情绪障碍的产生。

        因为情绪是由人的思维、人的信念所引起的,所以埃利斯认为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情绪负责。他认为当人们陷入情绪障碍之中时,是他们自己使自己感到不快的,是他们自己选择了这样的情绪取向的。不过有一点要强调的是,合理情绪治疗并非一般性地反对人们具有负性的情绪。比如一件事失败了,感到懊恼,有受挫感是适当的情绪反应。而抑郁不堪,一蹶不振则是所谓不适当的情绪反应了。

        合理情绪疗法实际上就是一种对有情绪障碍的人实施再教育的过程。咨询师训练来访者科学地进行逻辑思维与分析,使其学会能够客观、合理地思维,用以代替旧的非理性的思维。这是一种认知的、直接的和主动的过程。在合理情绪疗法中,咨询师是一个指导者、说服者、分析者,也是权威的信息提供者和与求助者非理性观念对抗的辩论者。他所扮演的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角色。

        合理情绪疗法理论认为,传统的心理治疗学派如精神分析治疗是一种相对比较被动的治疗过程。咨询师挖掘求助者的潜意识内容,把他目前的问题同其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经历联系起来,并对其间的关系依精神分析理论加以解释。除此之外,他们只能消极地等待求助者对自己问题的顿悟。这是一个长期而且是十分困难的过程。对有些求助者而言,顿悟是件很困难的事情,即使产生顿悟,也不一定能使其问题得到改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精神分析治疗中的咨询师和求助者,都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埃利斯通过自己的实际治疗经验论证,只有咨询师采用积极主动的指导方式,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在合理情绪疗法中,指导的涵义并不是仅仅针对求助者的行为和情绪等表面症状的改善。这一点与传统的行为治疗也有着根本的不同。行为主义咨询师主要是根据S-R公式,通过条件反射的原理,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新的关系。他们往往忽视了刺激和反应之间个体认知因素的作用。而合理情绪疗法则强调咨询师的作用应该以认知取向为主,咨询师要充分发挥并调动自己与求助者的认知功能,通过逻辑分析,指出求助者不合理的认知方式,并指导他学会用新的、合理的认知方式来代替。

       刘氏积极情绪疗法认为,使合理情绪改变为积极情绪是至关重要的事情。不同的心理问题,会有不同的情绪特征。喜怒哀乐惊恐悲七情导致的情志病,都可以通过积极情绪来加以调适。在情绪的合理与不合理之间,存在着文化的差异、信念的不同、认知的偏差,常见的不合理思维,如黑白观念、灾难化、贴标签、以偏概全、度人之心、精神过滤等,都是不合理认知的问题。各种疗法的整合使用,最终目的是要唤起来访者的积极情绪和正能量,通过认知→反省→调适的循环过程来达到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减轻、缓解、好转、消除、治愈。


发表评论

还剩140 评论
二维码

©2014-2016 广州智悦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150012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