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 美图欣赏

当前位置: 美文列表 > 文章正文

儿童成长的关键期

2017-03-16 11:47:01

在我们的一生成长过程中,有很多关键期的存在。那么再举个例子,以骨质疏松,尤其是女性的骨质疏松,这是一个心理方面的问题,以这个为例。 一般从医学的角度来讲,这个骨质疏松最终的形成和发展,它也是有很多关键期的,大致有4个关键期,也就是一个女性朋友在青春期的营养、运动,以及在生育期你的骨质的耗费,尤其是在女性的绝经期,那么当然到老年期也有其他的营养。大家看骨质疏松这么一个生理的问题,它其实也存在关键期的,那么我先避开儿童发展,就一个人的毕生发展,而且从生理一直讲到心理从我们各个层面分析看,其实关键期在我们个体的一生。毕生发展过程中还是普遍存在。

 

关键期的各个层面

 

那么在介绍关键期这个概念之前,还是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其实关键期它还是有各种不同的层面来分别加以阐述。

 

可观察的“行为/心理”层面

 

那么首先一个层面就是我们可观察到的层面,这个层面我们可以称为是行为或者心理层面,不论是我前面提到的一个人的音乐品位,还是我们等会儿会介绍的,儿童的语言获得,情绪情感的发展,自我的发展,凡此种种。

 

这些我们一般会在行为,就是通过外显的行为或者他的心理加工层面可以得到体现,这个层面称为是可观察的层面,除此之外关键期在本人看来其实它有生物学的基础以及从它社会学的基础,还有另外两个层面。

 

不可观察的“神经/生理”层面

 

另一个层面称为不可见的,它是神经生理层面,关键期之所以在这个时期,个体的发展特别的迅速,或者特别容易受到一些因素的干扰,其实是它物质基础的发展所造成的。那么心理品质的物质基础主要就是指大脑神经的发育和发展,我们知道大脑神经的发展包括神经元、神经元的树突、轴突、神经递质。一般我们认为就是从神经生理层面讲关键期,主要是同髓鞘化这个过程发展有关。

 

简单来讲我们知道神经传导它是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对吧?伴随着个体的髓鞘化,神经电位的传导它就不再是沿着整根神经传导,而是在髓鞘与髓鞘之间的节点传导。因此速度会加快,而且会保证这个传导的方向,那么有关生理方面的东西,我不准备展开介绍,但是现在生理学的研究发现,就说新生儿的神经系统发展,实际上是跟髓鞘化很有关系。

 

那么髓鞘化是神经元发展过程中一个较晚而且较缓慢依次的一个阶段,那么在这个阶段中,神经节细胞制造出绝缘的脂质鞘,就是有脂的成份,在这个阶段比较小的婴儿他吃点肥肉,其实对儿童来说并不是坏事。因为他跟这个神经系统髓鞘化是有关的。

 

那么这个伴随着髓鞘化是加快了这个神经传导的速度,也增加了它的方向,那么这个髓鞘化的过程现在发现它是始于脊髓,然后是后脑、中脑,最后是前脑。这一个过程其实是和我们心理层面的很多现象是有关的,就是这个髓鞘化的过程和我们行为或者心理层面所观察到的很多现象是有关的。我们具体怎么样关联并不需要非常清晰的一一对应,但是大家知道它是有心理基础就可以。还有提及髓鞘化它的速度是比较慢的,它这个速度是后脑、中脑最后到前脑,新的研究发现它可以持续数十年,就是整个一直到青少年,一直到青春期,其实它都会伴随着髓鞘化的进行。

 

那么当这个其中可能对应着很多的关键期的发展,关键期还有一个层面,我个人认为它不太容易控制,而且比较容易忽略,其实就是社会文化层面。也就说这个社会文化层面,其实是为我们关键期的各种心理活动提供内容的。举个例子,我们作为家长我们心理品质的发展的关键期是处在我们当年成长的那个社会文化环境当中,假如说我们以当年的这种语境来要求现在的孩子,那实际就会出现问题。切忌以家长的时代观念来要求孩子,家长要与时俱进,所以我总结一下其实关键期除了我们可以观察到了行为心理层面之外,还有不可见的神经生理层面,以及不可控且忽略的社会文化层面。

 

下面我就要介绍什么是关键期了,我先给大家看一张图,麻烦编辑把后面一张PPT给传上去。从这个图当中,我们可以形象地以两种方式来描述我们人的心理发展。

 

这个图的左边这个,不管左边右边两个图,它的横轴都是年龄。纵轴发展,就是这个心理的发展的水平,我们看左边这张图它是连续的,它是连续的一根曲线发展,右边这张图它是阶梯状,所以在儿童心理学发展理论当中其实存在争议,就是到底发展是左边这张图能够描述还是右边这张图更加形象反映儿童的发展。

 

右边这张图就是阶梯化,它其实在阶梯攀升之间就是敏感期,那么当然我们有一点高等数学基础的人都知道,假如说把这个右边这张图把它微积分任何所谓阶段的东西都也可以看成是连续的,怎么讲,其实这里从哲学的角度来讲,就是发展到底是连续的量变,还是在量变之中蕴含着有质变的变化。不论是从神经元,或者是从神经系统发展的角度地还是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看,当然最终反映在儿童的心理行为层面,其实发展还是有一定的阶段性的,它体现在儿童发展的各个方向。当然在学界可能特别是研究一些局部的心理学家,他们会觉得发展可能是连续的。

 

下面我们终于到这个关键期的这个概念了。那么儿童发展的关键期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

 

第一句话就是儿童发展的关键是一个相对较短的时期,对比整个心理发展来讲,它是一个比较短的时期,这是第一。

 

第二在儿童的这个发展的关键期里面,特定的经验对于某种行为品质的发展,具有尤其显著的影响,这个影响可以是正面,也可以是负面的。就是特定的经验对某种心理品质发展就有尤其显著的影响。

 

第三个儿童在这一时期内,尤其会受到环境中特定事件的影响,假如说这三点都符合的话,那就是一个儿童某种心理品质的发展关键期。

 

 

“依恋”的关键期

 

我们可以以儿童依恋为例,来看一下所谓的关键期会有哪些表现,依恋在我们糖心里的平台上有好多层次的讲座,包括知识有介绍,我相信常上糖心理平台的广大听众朋友,可能已经对这个概念非常熟悉了。那么一般认为依恋的清晰表达期大约是在从出生68个月开始,一直到儿童的三岁结束。那么在这个两年多的时间里面,可以认为是依恋发展的一个关键期。我们也知道,依恋它其实是儿童早期社会性和情绪发展的重要一环,它发展的好坏与否,与儿童的心理健康与儿童的安全感以至由此引起的儿童的认知发展、人际关系、亲子关系、同伴关系,甚至未来的婚姻关系,儿童的自我、儿童的人格,各方面的发展,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所以依恋可以认为是儿童早期情绪社会性发展的非常重要的一环。

 

那么它的发展好坏与否,实际上影响到儿童整体心理发展方方面面,那么儿童心理学里面比较达成一致的就是认为儿童依恋发展实际上是一个关键期的,就是前面讲到的从儿童出生的68个月一直到三岁这个期间,是吧?那么对比前夜的PPT,就是说讲特定的经验,那么这个特定经验对于人来讲,主要就是讲的儿童与父母的交流与沟通,儿童在这个时期从一岁不到开始一直到三岁这个整个幼儿期,他跟父母的交流沟通方式其实就是指儿童依恋形成的这种特定的经验。那么这里面经验可以从非常丰富,可以从父母一直陪伴儿童跟儿童有非常好的良性互动,一直到互动一般,或者说父母缺位。

 

不管是哪种,不管是父母跟孩子的沟通非常好,非常充分,还是非常跟孩子的交流沟通是另外一个极端,是零,总之这一个特定的经验会直接造成儿童依恋发展它是安全还是不安全。或者说是不安全当中的哪一种,这个大家可以对照有关的知识去看一下。而在这一时期儿童生长发育环境中特定事件,其实就是指父母与儿童是否相伴在一起的特定的情况。

 

比如说你作为一个全职妈妈,在这个儿童依恋发展关键期,你天天跟孩子守护在一起,是吧?比如说有一个非常以事业或者以工作为重的,甚至基本上每天不着家的,回来孩子已经睡着的这么一个家长,通常是父亲,这个时候这个父亲跟孩子的交流可能就会比较少。因此在这个期间不管是父亲还是母亲作为主要的照料者,尤其是母亲那么她跟孩子的情况,其实就是特定的时间,她跟孩子交流的情况,当然这个交流的质量也不是以时间维度来单一衡量的,因为有的时候长时间跟孩子守护在一起,假如说母亲没有耐心,或者母亲用错误的方式跟婴儿互动的话,效果反而是适得其反。

 

因此我们在对照前面的概念,就在这个阶段,这个儿童这个依恋这个心理品质它的发展尤其会受到父母对他的这个交流互动的这个方式某种特定事件正面或者负面的影响,正面的话他的依恋发展就会非常好,假如说父母处置不当,或者相对缺位的话,那么它的影响就会比较大。就是负面的影响。那么会问这个依恋的假如说关键期过了以后,儿童又没有达到很好的发展以后,那是不是会在未来得一生当中都是一个弥补不了的缺憾呢?那也不一定。

 

关键期的假设就是说,在关键期里面对儿童进行适当的处置,那他产生适当的经验话,那是事半功倍,假如说过了关键期,你试后再来弥补,可能就是事倍功半。当然还有现代的理论认为,比如说很多成人的依恋可以在其他的关系,特别是后期的恋爱的亲密关系当中得到改善,那个我们就不提了。但是以依恋为例,实际上他的关键期还是在生命发展的比较早期的。

 


语言关键期 

 

下面我们再可以看看另外一个比较重要的关键期,就是语言发展关键期。那么语言的发展,我们知道从出生的新生儿他什么话都不会说,到他一岁甚至一岁半左右开口说话,开始能够明白大人的意思,能够跟周围的照料者进行沟通、交流,实际上这个发展可以说是非常的戏剧性。从一个不会说话的人类的婴儿,到可以听得懂人话,还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符号系统跟大人跟照料者进行交流,这个过程其实发展得非常短暂的一个时期的,差不多就是一岁办到两岁这个之间,这个时间可以基本上认为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比如说熟悉日语的朋友可能知道,日本人R和L可能是不分的,是吧?譬如说大家知道著名的电视剧悠长假期日本它是不分的,那么但是发现在日本的婴儿,它实际上R、L或者V和B,它实际上都是发得出来的,但是到10到12个月的时候,发生呀呀语漂移或者是说鹦鹉学舌阶段,这个时候其实儿童他就会像自己的母语,向他的这个日语漂移,他的R和L慢慢就不分了。这个阶段其实也是非常关键的,之后儿童会进入一个语言相对的静默期。

 

然后在一岁到一岁半的时候,他开始讲一些比较电报句、单词句。大约在18个月之后会有一个时期,这时候儿童的名词会非常多,那么正常的人类婴儿或者幼儿在十八个月的时候,他的这个语言发展是戏剧性的,以指数形式增长。我们讲人类婴儿语言的发展,特定的经验其实就是指儿童在语言的声音、形式、顺序,顺序其实就是句法,语义、语法及功能,也就是语用,诸方面的经历。实际上在日常的儿童生活中,实际上在儿童的日常生活母语接触中,以上我讲的这些什么声音、形式、顺序,语义、语法这些非常专业的语言学的词,在母语都会自然发生,非常的自然而然而不需要特别的关注。

 

那么与此相关,假如说你有些家长好像听有些专家或者听有些渠道进,说孩子学语言越早越好的话,那是不是学外语也应该越早越好呢?你就想想看,你在学母语之外的外语的时候能否在以上各环节当中也像母语那样做到都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发声呢?假如说他做不到,实际上这个关键期,其实学母语之外的外语效果并不很好。当然假如说婴儿所处的语言环境比如说双语环境,他在以上提到的这个语言发展的各个领域都能达到非常的自然,都能达到非常的丰富的话,那其实也不妨可以很早接触双语。所以这个特定经验是儿童在语言发展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从声音到形式、从语法一直到语义,语用,他都能够有丰富的经验。

 

那么其次特定的事件,尤其是指语言掌握的人,比如说父母、成人,与幼儿的言语交流,这个特定的事件非常重要。不是说儿童在一岁以后才开始讲话,一岁以前就不需要跟儿童说话,那么恰恰是人类的婴儿听人说话,他的语言发展才发挥。这里有个知识,那么想现在父母或者都非常忙,我直接跟这个儿童去进行交流的话,假如说条件达不到的话,那我是不是可以通过录音机、通过ipad,通过一些电子类的产品,通过儿歌、讲故事,跟儿童进行语言的示范,儿童也能够得到很好的语言的刺激,从而在这个关键期当中不输于正常的人跟儿童交流的,儿童的语言发展呢?我想告诉大家一个研究的证据,加州大学曾经做过一个研究,它是一个就是线下的,通过幼儿园的老师跟孩子进行交流,那这个孩子是美国的孩子,是黑人的或者说是白人的孩子,教师是一个讲国语讲中文的老师,在孩子一岁之前,通过非常丰富的肢体语言讲故事跟儿童交流。

 

然后看这组儿童在一岁以后,特别是到一岁半以后,这组儿童对汉语,他们应该遵守的是美国、黑人或者白人他们对汉语是不是有感。另外一个对照组他们不是由一个中国老师,在线下直接面对面地跟这个孩子讲故事,而是通过iPad通过视频,也是一个中国老师讲同样的故事,讲同样非常丰富的声音、语调或者肢体语言,但是唯一不一样的,就是他是动作视频通过iPad来跟儿童互动,结果发展这一组儿童他们在一岁以后,尤其在一岁半以后,他们只对母语,对英语,对美国英语很有感觉,但是对中文是没有感觉的。

 

有个条件刚才这个实验组和对照组他们每天以不管是真人接触汉语,还是通过iPad接触汉语的时间这个量都是一样的。这个研究告诉我们,我们讲这个关键期有的时候这个特定的时间,还真不能借助一些非正常的一些渠道。起码这个研究告诉我们,你通过iPad通过给儿童看动画片,或者听故事、背儿歌与母亲或者父母直接跟儿童讲故事,绘声绘色背儿歌或者讲故事,最后在一岁或者一岁半以后,儿童对这个语言的发展,效果是不一样的。这里给我们的一个启发就是这个偷懒不得,我们作为父母或者作为照料者的话,有的时候我们想借助现代化的设备,借助一些视频,借助iPad现在都很方便,对吧?一放就可以放,但是其实它的效果其实是打折扣,甚至是没有效果。

 

而真正面对面跟孩子交流,尤其在语言方面,它其实是关键期的特定事件。就是作为照料者,作为自己的爸爸妈妈跟自己的宝宝多说话,其实会对儿童的语言发展,尤其有帮助,我这里再多说一句,就是其实从平均意义上来,从平均意义上来看,男孩和女孩的语言发展,其实是不平衡的。这既取决于在胎儿期由于荷尔蒙的变化,使这个男性的男孩男胚胎的大脑产生偏侧化,造成他语言中枢的发展,跟女孩产生差异,除了这个生理的原因,研究还发现,其实在一岁以内,一般的父母,更愿意跟自己的女宝宝说话,而跟自己的男孩说话会比较少。因为一般父母认为,男孩他在安静地玩的时候,就不要去打扰他,男孩可以不多说话,那么这里其实给我们一个启示要跟男孩多说话。难道刚才我介绍了儿童早期发展的两个关键期,一个是情绪情感当中的依恋发展,还有一个是语言发展。

 

那么事实上还存在一些其他的关键期,虽然在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教科书当中,讲的并不是非常多,但其实也都还是能够散见。比如说儿童的感知觉、儿童的人格发展,大家熟悉精神分析的儿童发展,它假如说也是分阶段的,他从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到潜伏期,最后到生殖器实际上它不同时期的划分,其实就是说明它是关键期的,当然还有比如说儿童的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它也是有关键期的。

 

那么有关这些关键期我不可能一一列举,但是我有一个观察,或者说我的观点,就是所有这些个关键期,其实父母不用太焦虑,就是父母不担心你儿童心理学有这么多关键期,是不是在关键期我都可以一定要做一些有针对的事情,去刺激儿童的发展。以便他更好的发展,因为对照你刚才关键期的概念,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事后来做的话,会不会事半功倍?

 

我想说的是什么?假如一个人类的婴儿在一个人类生活的社会环境当中正常发育的话,实际上他关键期所需要的外界的自然、父母的刺激,语言的刺激、情感的刺激,或者说是认知的刺激,其实都是不缺乏的。但是话又说回来,就是现代社会,随着这个社会的发展的,我们越来越窄,小朋友他在社区,在这个楼宇当中活动当中更多,在户外、野外同伴之间的交流比较少了。出于很多的环境污染的问题,安全的考虑,所以我们家长一般都情愿把孩子圈在家里,那么所以可能对儿童来说,他的这个发展的关键期就跟我们在五十年前或者在一百年前儿童正常的发展的轨迹会产生一定的偏差。所以这个时候父母还是有一些作为的。

 

面对关键期,父母可以做什么?

 

面对众说纷纭的关键期,父母可做什么呢?我把它也列为三种策略,那么这三种策略。

 

第一种叫什么也不做。有的父母非常放松的,他觉得我当年我父母不管不问的,我现在也长大了,也读了大学,工作蛮好,也成家立业,没什么不好。所以现在也不需要对现在的孩子特定做什么,这就是什么也不做,无为的做法。

 

第二种态度叫做“积极的作为”。我们看到一些焦虑的家长,他会非常愿意去学习,有什么讲座,有什么平台,获得这个知识。

 

然后根据这些知识有的时候可能是一知半解,有的时候可能并没有完全吃透然后就“积极作为”,有的时候听了风就是雨,再加上各种平台各种知识分享的渠道和平台,说实话也是良莠不齐的。所以听到有些专家或者有些意见吧,有时甚至是并没有听全,只听到一句,就积极去作为,这样的作为,在我看来有的时候还不如什么也不做,真正的作为的话,应该是你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你的作为才可能有效的。反之,你假如说并没有吃透这个关键期的原则,关键期儿童各种表现,而自己教科书上面平均意义一般意义上儿童发展的关键期作为一种教条来套的话,实际上会不行的。

 

所以本人的建议是顺势而为的应对,不是无为,是要做的,但是是一种顺其自然,不是非常生硬的应对。

 

那么具体来讲,可以由底下四个小点。

 

第一点是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知识。这对解除养育焦虑是非常有好处的,并有助于我们非常有针对性采取措施。我看了小小糖心理这个平台上有些推送,其实也是非常专业的,他们后台的编辑包括一些工作人员把一些非常专业的一些知识放在上面,我觉得大家都可以去参照,了解知识。

 

第二个就是给孩子提供非常丰富多彩的环境。也就说让孩子有非常好的经验来发展,那么这个经验具体来说跟对照前面的关键期的概念,就是特定的环境事件。那么我这里只是以条文的形式来说,但具体来做的话,其实还是比较复杂,我举个例子,比如说儿童一岁之前也是动作发展非常关键的时期,也是比如说对视觉、色彩。也是听觉,比如说对各种声音发展,是比较关键的。那么事实上我们对照一个现在正常的人的婴儿,他是不是有这样丰富多彩的环境呢?环境中有多少种声音,多少种色彩,是不是已经够丰富了呢?实际上是够了。

 

当然有的家长会说你说动作发展我就买十套积木,有乐高,有木质的,有橡皮泥,有各种各样的。这样子让儿童有的时候是应接不暇,有的时候过多了,反而对他的注意力的集中带来不利的影响,或者说你说是儿童视觉发展关键期。我给他各种形状各种色彩,实际上这种丰富多彩的环境,在现实当中已经有了,你的家庭当中你的家具的颜色,你的衣服其实就是各种颜色组成的,声音也是。

 

我这里讲的给孩子提供丰富多彩的环境,让孩子在环境当中去活动的,其实有的时候大家也不要去太把它当真了,我们可以说我们真实的环境其实已经够丰富了。

 

第三点多与孩子自然、自发、自由的互动。因为自然、自发、自由其实相对于是你到特定的训练班、特定的课程,或者跟特定的父母或者教养者之外的人去产生一些互动。

 

我永远认为特定的经验来自于父母是更自然也是更真实的,因为这个过程你父母是最了解自己的孩子的特点,同时在这个过程当中,也会对亲子关系的发展带来很好的促进。这么说吧,其实整个儿童期也是亲子关系发展的一个关键期,假如说父母能够不去找寻其他的力量,而是自己愿意多花时间跟孩子接触,遵循自然自发自由的这个原则,我觉得是一个最为理想的状态。

 

当然也不绝对,因为我的观点认为父母跟孩子间交流是非常自由的,但是也有家长会说你孩子永远只跟父母交流,那是不是就跟外人跟陌生人的接触,社会性的发展就会受到局限。我带孩子到其他兴趣班,跟其他老师交流,我也不求孩子有真的有多少实质发展,但起码他接触外人,接触外界社会了。没错,这种观点也没错。但是其实儿童接触社会他有的时候会用社会参照,其实假如说有家长引导的接触社会更为理想。就是特别对小的孩子,他接触陌生人接触社会并不是说用一个类比来说,小孩不会游泳,把他扔到水里,他哪怕喝几口水,但是他自己会游泳了,他就好了,其实不是这么说的。在儿童特别是婴儿、幼儿、进入社会的时候,假如说父母能够在边上引导,用自己的言传身教,用自己的示范区对待孩子的话,其实这种接触更好。所以我还是认为父母自己跟孩子的自然、自发、自由的互动产生的特定经验,对关键期的发展更好。

 

第四点:一些特定门类知识的探索与发现。就是你不能够只是跟儿童轻易的或者说随意的游戏,比如说你家宝宝,未来是不是可以能成为一个音乐家,未来是不是对一些色彩,对一些构图特别敏感,是吧?是不是可以成为一个画家,那么这个时候,是不是也可以让儿童去多接触呢?所以特定门类的技能或者知识的探索与发现我觉得家长也是可以做的,也是引导为主。

 

比如说陪孩子一起去听音乐,听大自然的声音,听各种音乐,跟孩子一起去接触色彩,接触绘画。现实生活中有多少成熟门类的艺术,其实家长假如说修养足够的话也可以带领孩子去探索。所以我的观点我的分析简单来说就是其实有三种策略,按照最理想的来讲,应该是顺势而为的应对,家长对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对自己的宝宝有充分的了解,而且愿意花足够的时间,去跟孩子去互动、交流。

 

其次什么也不做,我觉得甚至也是一种好的办法,我尤其就是担心那种所谓“积极的作为”,当然父母的这种积极性,这种以孩子的发展为己任的认真态度我是非常认同的,但是千万不能乱做。限于时间关系,我就最后讲一个我的结束语吧。当然40分钟介绍以后,后面还有一半的时间可以互动,我就先讲我的结语,我认为无论从我们作为父母还是从孩子的角度看,儿童整个童年青少年时期,都非常关键,这个青少年时期,可以说从出生贯穿到18岁之前,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各方面的心理品质,从认知语言、社会性人格等等,都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初级到完善的历程,在这个期间,作为家长不应只看到术的层面,只用现代社会一些价值的标准,比较片面狭隘去追求,也不能只从自身的立场去出发。而应该站在儿童的角度,站在儿童的角度帮助他们发展各种心理品质,培养对世界的好奇,对人的起码的认识,建立起面对世界,面对真实世界良好的积极的心态。另外对家长而言,这一时期何尝不是重新认识世界、认识自己,也认识一般意义上人的绝佳时期。我觉得作为一个人来讲,为人父母其实也是一个人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期。


发表评论

还剩140 评论
二维码

©2014-2016 广州智悦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150012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