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 美图欣赏

当前位置: 美文列表 > 文章正文

我被我妈坑了,好惨!

2017-04-05 19:16:40

文:丹妈(儿童教育心理咨询师,同时也是一名拥有10年工作经历的资深童书编辑)


前些天的深夜,我正噼里啪啦地敲着电脑,刘先生哄睡完孩子,走到我面前,声音低低地问我:“老婆,你怎么了?一直都没见你笑下,是不是我惹老婆不高兴了?”


他这一说,我立马惊醒。


这才想起来,白天工作上的事让我又累又烦,我已经冷着脸大半天了。


看到老公小心翼翼的样子,我突然觉得又内疚又悲伤。


因为就在那几秒时间里,我忽然意识到自己像极了喜欢冷暴力的妈妈,而从老公身上,我放佛看到了小时候不知所措的自己。


从我记事起,我妈只要一不开心就搞冷战,一点小事就能让她阴着脸大半天,然后全家都处于乌云密布之下。


年少的我,曾在心里暗暗发誓:我以后绝不会像妈妈那样!


可如今,我一个天天在公号上普及原生家庭的心理学爱好者,却依然在不知不觉中重蹈起了母亲的覆辙。


用当年我妈伤我的方式,伤害着其实并没做错啥事却经常被我的低气压吓得一头雾水的老公。


想到此,快被心底涌出的内疚给淹没了。


我忙起身用力抱了抱刘先生,解释道:“老公,对不起,不是你的问题,是最近事太多了,所以我心里很烦躁……”


 

第二天,我把这个发现在好友群里说了说,没想到,大家一下聊炸了锅:


A妈:我妈以前特强势,我一直觉得我爸好可怜,前几天我作死找我老公的茬,他半天不吭声,最后他竟然说我现在和我妈越来越像了……更可怕的是,我事后一想,还真是!


B妈:别提了,我爸以前特爱打我,没孩子时,我就发誓以后绝不打孩子,生出来发现完全忍不了,更恐怖的是,每次打完我竟然还觉得有点爽……


C妈:我也是,我小时候特爱哭,一哭我妈就更凶,我当时特羡慕那种一哭就有妈妈哄的孩子。可是现在我一看到我女儿哭,就气不打一处来。她越哭我越恨,我恨她不够强大,我恨她怎么和我小时候一个怂样!


……


想起之前看过的一部惊悚片《夜行动物》,剧情没有吓到我,倒是被里头的一句台词惊到了。


剧中的女主和妈妈吵架,两人互相鄙视,最后她妈幽幽地说道:“你以为你和我很不一样,其实你比你认为的更像我,我们最终都会变成自己的母亲那样。”


 


每个妈妈都曾是女儿

我们活着活着就成了“妈”


那天聊完之后,我一直在想思考:


为何我们明明厌恶却依然乐此不疲?


为何我们明知错误却仍然重蹈覆辙?


对于这些问题,我想到了很多答案——


1、因为我们已经快忘了,小时候的自己有多痛苦:


如果不是老公那天可怜巴巴的样子,我都快忘了小时候我曾经被我妈的冷暴力伤得有多重。


我们常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许是因为童年已离我们太远,又或是回忆太痛,以至于我们已经开始忘记甚至美化,当年被父母压制之下的痛苦,现在如今次能再一次理直气壮地重新施暴于孩子。


2、因为我们想报复:


知乎上有个提问“为什么人在有过惨痛的经历后选择把不幸施加于他人?”,一名叫冯丹彤的咨询师的回答令丹妈印象深刻——


孩子被父母打过,这个孩子长大了又会打自己的孩子,意识层面他们都说自己是为了孩子好,而潜意识层面其实是——


● 是在实施“媳妇熬成婆”般的报复,寻求理解:

“儿子,我真他妈希望你能理解我体验过的痛苦”;


● 是在向母亲\父亲表达认同与忠诚,寻求归属:

“妈妈,我爱你,因为我正像你曾经对待我的方式,来对待我的女儿,我和你是一样的”。


正如作家meiya所说:“当我像妈妈一样,我就属于妈妈,妈妈才会接纳我”。


3、因为认同:


这里我举个例子,比如妈妈教育孩子茶杯必须放在桌上,如果把茶杯放在地板上就会责骂,那么孩子就只能把茶杯放桌上——这个是顺从,顺从了母亲的意志。


顺从就会逐渐发展成认同。


等到孩子长大了,妈妈老年痴呆了,把茶杯放在地上,他就会让老娘把茶杯拿起来放好——这就完全内化了。


所以,人格中的超我部分,实际上是家庭教育给的。


家长有什么样的认识和观念,孩子慢慢也会形成这样的认识和观念,变成人格的一部分。


4、模仿妈妈几乎是每个孩子的本能


与其说为人父母后的我们跳不出原生家庭的脚本,走不出母亲的人格阴影,不如说我们的心中原本就没有其他的故事脚本。


比如在我的本能里,“老公让我不满”这个场景的脚本就是搞冷战;


在B爸的本能里,孩子不听话的这个场景的脚本就是要暴打……


在我们的教育里,很少有认真教孩子如何处理自己情绪、处理冲突的部分。


照着母亲当年做的去做,是每一个孩子甚至是每一个成年人的本能。


就像我,我当然知道夫妻冲突时应该去沟通,烦躁时应该去倾诉,去调整,但是我的那些“知道”只是停留在字面,停留在书本的描述。


我依然会趋于本能地,更习惯,更顺手得去使用曾经在母亲身上耳濡目染过无数次的“冷暴力”。


母亲与孩子的关系模式,就是孩子与他人关系的模板。


原生家庭的阴影,原定轨道的的强大惯性,就如同一场蝴蝶效应。


而比起“为何我们活成了母亲的样子”,更值得我们警惕的是,这样的暴力由父母传给了我们,它还会再由我们传给我们的孩子,代代轮回……


 


接纳与觉察,是停止轮回的钥匙


1、接纳自己:这件事不是我的错,但我可以做的更好


丹妈一直觉得很多人对原生家庭这个东西有个误解。


许多妈妈都和我说,知道发火不好,可越知道发火不好,就越恨那个发火的自己。


而知道了自己的爆脾气是源自原生家庭后,就更开始恨自己,恨父母,恨命运。


也许正是因为这种恨,这种认为暴力是宿命的气急败坏,才使得改变更加困难。


其实剖析过去的目的,不是为了责怪,而是为了放下。


原生家庭的终点应该是自我接纳。


什么是真正的自我接纳?丹妈认为它包括三个要点:


● 我做的不好:承认暴力不好,承认孩子会受伤


● 但这件事不是我的错:打孩子并不是我的本意,而是我从父母那里模仿到的习惯,我也是受害者,原谅自己。


在试图安慰孩子前,请先安慰自己生命受伤的部分,便是停止报复的开始。


● 现在我还可以去做得更好:相信自己的力量,不再纠结于是不是错了,而是把眼光投向未来,想想能如何做得更好,一点点进步,便是改变的开始。


 


2、你当然可以控制你自己,只要你想


而控制的前提是你想,并且你能够觉察。


关于冷暴力,我现在还是间歇性发作,所以我没脸举自己的例子。


但我在开头提到的,好友群里爱吼孩子的C妈妈,却因为那次的讨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其实她早就发现她的孩子,和小时候的自己越来越像——胆小、不合群。


在那天的讨论之后,她开始意识到这都是因为自己越来越像自己母亲。


她积极寻找控制与替代的方法:


● 她开始自我监控,每当发现自己呼吸加快,有撕吼症前兆,她会提醒自己深呼吸,去洗把脸去喝口水……


● 她开始寻找替代的合理惩罚,她买了个小台阶,和女儿约定了规则,当女儿淘气,自己想怒吼时候,她就按照规则让孩子站到台阶上,等自己平静下来后,再和孩子讲道理,用规则替代暴力。


● 她开始主动避免冲突的场景,她发现自己和女儿待在家都会更烦躁,更容易起冲突,她就多带女儿出去,在户外,女儿淘气的精力得到释放,自己也在看看树看看天的过程中变得更平静。


● 然而开始的几个月,她还是常常忍不住大吼,她开始记录自己的变化,鼓励自己进步,如果吼了孩子就会向孩子道歉,向孩子解释“是妈妈心情不好”,这种解释是说给孩子听,更是在无形中提醒自己……


大半年过去了,她说自己变了,吼得少了,自己的心情好了很多,女儿也开始变了,开朗多了。


谈到这段经历,朋友说:“不就是冲孩子发个火吗?为了改这个至于那么麻烦吗?”。


她回的那段话让丹妈印象特别深刻:


“你总不可能什么也不做,又希望什么都改变。


为了我的女儿,我觉得值得,而且这种自我控制,让我感觉到——原来,我是有力量的。”



发表评论

还剩140 评论
二维码

©2014-2016 广州智悦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150012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