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 美图欣赏

当前位置: 美文列表 > 文章正文

为什么现在很多女生抗拒讨论女权主义?

2017-04-07 14:31:28

  女性不愿意谈论女权的原因有很多,大致有两个方向:

 (1)她们不是女权主义者,不认可性别平权理念,更倾向于父权观念和制度;

 (2)她们认可性别平权理念,但是不想谈论女权。


  关于(1),女权主义者并非以性别进行区分,并不是所有的女性都会认可女权观念。实际上如今只有部分城市女性认可女权而已。由于父权规训的普遍存在,认可父权观念的人明显比认可性别平等的人多。在前者看来,女权主义者是破坏现有合理社会结构的人,女权的主张对她们没有好处。她们倾向于维护现有父权结构,遵守父权的性别角色法则和伦理道德,扮演合格的“贤妻良母”形象,缺乏自我主体性,保守而顺从。

  在他人看来,她们本身明明是父权结构下的受害人却不加以反抗,甚至成为维护父权制度的帮凶;然而在她们自己看来,她们所维护的种种观念和制度都具有极强的合理性和正当性的,倒是众多女权主义者种种破坏当前制度的举动才是不可理喻的,保守派那套“传统习俗即美好”的说辞更容易被她们接受。因此她们自然懒得谈论女权。

  在现有社会结构下,此类人的数量极为庞大,而实现自我意识觉醒、认可女权观念的女性则是少数派。女权主义更多的是在城市中产小资群体盛行,而占据广大社会空间的农村地区则很少见到女权主义者,然而她们的人数极为庞大,只是她们深受阶级和性别双重压迫,很难在公共场域正常发声。中产小资群体掌握着公共场域的主要话语权。

  而中产小资深受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发展出受众极广的“消费主义女权”,主张通过贩卖某种独特的生活方式来实现独立,利用消费实践来塑造美丽坚强的新时代女性形象——“只要你买了我的这本书/神仙水/包包就可以实现独立自主了”……

  消费主义是以普遍的物化作为前提的。消费主义与父权文化在公共场域的合流,会自动产出一系列裹挟女性价值的解释权的消费话语,其背后是消费媒体的趋利特性和深嵌于社会文化的父权性别意识。而这种消费媒介所带来的虚假身份认同,不过是在深化父权的性别角色预设以及对女性的身体价值的捆绑。


  关于(2),此类人的数量相对于(1)较少,但她们不想谈论女权有多种原因。

  1、在现有公共场域中,“中华田园女权”、“消费主义女权”和“女权癌”等标签盛行,女权话题具有污名化的趋势,女权在部分人的眼里成为了低价值属性的“田园女权”,她们觉得在公共场域谈论女权话题会让自己跌份。

  女权自诞生起就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一旦深入谈论女权话题必然会涉及到政治敏感区而被和谐禁止,而浅层次的谈论又敌不过庸俗化的模因冲突;女权主义经常被人指责没有统一的思想主张,组织能力弱,没有自我净化能力。在公共场域里的常见的攻击女权方法是利用“田园女权”等污名化标签来抹黑女权,“要权利不要义务”的指责不过是玩个例代替整体的逻辑谬误游戏。实际上并没有所谓的统一的女权,交叉化全面渗透是未来趋势,判断女权真伪的标准可以从是否主张性别平等的角度出发。

  2、她们所处的环境不鼓励她们谈论女权话题。作为社会人,我们深受周围社交环境的影响。目前现有社会结构仍为父权结构,公共话语秩序仍然是男性中心本位的,体现在个人的社交环境当中则是女权话题不受周围人的欢迎。为了不与社交圈产生脱节,她们倾向于避免谈论女权话题。

  3、也有可能她们是更重视实践而非理念的行动派,她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现实生活中践行着女权理念,而不是整天在公共领域和私人场合与他人谈论女权话题。

多说几句,楼上有人谈到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区别,并诉诸消极自由为女性的私人选择辩护,主张公权力不可干涉私人领域的事务,而女性在私人领域应该尽可能地利用规则谋求最大私利,相互交换性别资源,哪怕它们是基于不平等的性别关系的利益交换,其中包括嫁妆房车等等。

  然而私人领域并不能脱离公共领域而单独存在,两者是紧密关联的。


  在不侵犯他人权利的前提下,女性的确有在私人领域自由选择的权利。我们出于消极自由对女性的私人选择给予尊重,比如要婚房、要嫁妆、选择回归家庭当家庭主妇等等。但是这不代表我们认可这样的做法,甚至会在公共领域批判此类不合理的行为。通过诉诸消极自由并不能为私人领域的性别利益交换事务进行合理性辩护。

  如今人们更关注私人领域的个人生活,而对公共领域事务缺乏必要的关注,这其中伴随自由主义兴起,“生活政治”逐步取代传统政治的时代背景。然而当越来越少的人避免在公共领域谈论女权时,往往意味着女权事业已经极大退步,女性在私人领域进行性别利益交换的有限自由也会深受影响。

  家庭领域往往是性别不平等的最大场所,当整个社会父权意识形态盛行,甚至连家暴也会被公共舆论认为是合理的时候,那时女性所受到的性别压迫和歧视只会更加严重。人是不可能脱离公共领域而存在的,目前女性能够在私人领域享受有限的性别平等,不过是因为有前人栽树,而自己乘凉而已。当人人都想搭便车时,悲剧就不可避免了。

  更何况在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界限日益模糊的当代,人的自我身份认同严重依赖于公共领域的价值判断,公共领域对我们越来越重要。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发表评论

还剩140 评论
二维码

©2014-2016 广州智悦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150012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