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五大处事法则,你若读懂,终身受益
一言一行之微,一沙一石之细。
著名文学评论家孟繁华曾说:“《三国演义》是一部经世治国之书,也是一部有情有义之书。”
它写尽了英雄情义,道尽了世间人心。
对于许多人来说,《三国演义》不仅是精彩纷呈的历史故事,更是一座历经沧桑的人生大课堂。
在这座人生课堂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的处世哲学。
其中更有五大经典做事法则,值得我们细细玩味。
01
o 留有余地:鹪鹩尚存一枝,狡兔犹藏三窟。
《菜根谭》有言:“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尝。此是涉世一极乐法。”
绘画讲究留白,做事讲究变通,懂得给自己留退路的人,才能进退自如。
要说《三国演义》中的“逃跑专家”,那自然非刘备莫属。
刘备在创业前期,可谓是将36计中的“走为上计”发挥到了极致。
无论是面对吕布的反戈一击,还是曹操的突然袭击,他都能化险为夷,成功脱身。
究其原因,则是刘备平日里做事,时常为自己留有余地。
有一次,刘璋的亲信张松途经荆州,受到了刘备的盛情款待。
张松素来钦佩刘备的才能,又见他如此礼贤下士,便在席间劝刘备夺取刘璋的益州。
对于张松的提议,刘备不置可否,只是热情地从旁劝酒。
后来,张松又派他的好友法正,前来询问刘备的想法。
酒过数巡,法正低声问刘备:“张松昔日的提议,您考虑得怎么样了?”
刘备听后,缓缓答道:“鹪鹩尚存一枝,狡兔犹藏三窟,何况人乎?”
刘备的这句话,蕴藏着极深的处世智慧。
他不是不想夺益州,而是在预估这件事的风险,从而事先给自己留好转圜的余地。
如果过早表态,那么事情一旦败露,不仅图谋益州的计划会落空,日后还会给自己多树一个强敌。
后来,他收到刘璋的邀请,提兵入蜀。
这一路走来,他一面与刘璋互通书信、表示友好,一面收买人心,于沿途所经之地布下自己的亲信兵马。
可谓是每行一步,都留有两手准备。
正是如此,刘备才能在他人的地盘上混得风生水起,最后成功蚕食益州,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霸主。
人生就如一盘棋,有时候,“留有余地”要比步步紧逼更加高明。
步步紧逼虽能得一时之利,却也有后顾之忧,而留有余地就像一道护身符,让你的人生不致陷入僵局。
话不要说得太满,事不能做得太过。
只有这样,当你山穷水尽之时,才能够有峰回路转的机会。
学会留余地,人生之路自会越走越宽。
02
o 保持谦虚:自古骄兵多必败,从来轻敌少成功。
《省心录》有言:“器满则溢,人满则丧。”
见识到世界的辽阔之后,才能认识到自己的渺小。
把目光延伸到别人身上,平心静气地去思考,方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如果说在《三国演义》中,还有人比关羽更狂,那这个人非祢衡莫属了。
祢衡年少得志,年纪轻轻便成了大名士孔融的忘年交。
一时之间,名闻天下。
但他却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过于狂傲,常常口不择言、目中无人。
荀彧是当时的一代俊杰,德行智谋俱是一流,然而就是这样的贤人,却被祢衡称作“脸可吊丧”。
后来,孔融将祢衡推荐给曹操,祢衡表面上虽然应允了,但心里却很看不起曹操。
有一次,曹操让他演奏乐器,他竟当众脱衣,击鼓叱骂。
曹操虽然恼怒至极,但又怕落下不能容人的恶名,于是便饶他一命,把他送到荆州刘表那里去了。
侥幸不死的祢衡,并未因此有所收敛。
被送到刘表处后,他仍旧目中无人,惹得刘表心中不快,于是又把他送给了性情急躁的黄祖。
这黄祖是一介武夫,他可不像曹操、刘表一样顾忌自己的身份名声。
当祢衡再一次狂性大发时,黄祖二话不说便将他给杀了。
一代名士,终因目中无人而早早落幕。
有句俗语说:“喜欢听的,耳朵就不背,心里也明了;不喜欢听的,耳朵就背,心里也搞不明白。”
恃才傲物,处处自我感觉良好的人,其实不过是井底之蛙。
山高海阔,天下有才之士又何止千万计。
做人,切莫将自己看得太高、将别人看得太低。
03
o 重视细节:癣疥之疾,心腹之大患也。
在《三国演义》中,刘璋的属下王累曾这样劝说他:
“张鲁犯界,乃癣疥之疾;刘备入川,实心腹之大患。”
其实,在刘璋心里,带着不足万人入川的刘备才是“癣疥之疾”。
但他没想到,就是这“癣疥之疾”,最终让他落了个倾家荡产的下场。
生活中的细节就如同鞋子里的一粒沙,虽然微小,但如果不加以重视,便会有把脚磨破的风险。
赤壁之战时,黄盖借着东风,带了二十只装满硫磺、焰硝等点火之物的船来向曹操诈降。
曹营众人都在为黄盖来降而高兴,惟有谋士程昱眉头紧锁。
程昱是个细节控,他在观察一段时间后,对曹操说道:
“来船有诈,千万不要让它接近我们。”
曹操听后很是好奇,便问程昱是如何看出来的。
程昱解释道:
“黄盖来降,必带粮草器械。
如果粮食在船中,船必然稳重,吃水深;如今这些船,全都轻飘飘地浮在水面。
况且今晚东南风刮得这么急,他们怕是要采用火攻之法,我们不能不防啊!”
只可惜此时的曹操并没有听从他的建议,否则也就不会有后来大败而逃的狼狈相了。
朱自清曾说:“细节就是一言一行之微,一沙一石之细。”
纵观古今,雄才大略而遭遇失败之人,比比皆是。
因为他们只看重大局,而忽略了一个真相:
所有的大局,都是由千千万万的细节组成的。
正是有了一沙一石的堆积,高山才得以屹立;
正是因为一言一行的谨慎,成功才离你更近。
由细节入手,乃知乾坤有容;以细节为基,方可节节攀升。
04
有始有终:人生天地间,无终始者,非君子也。
说到有始有终,“义绝”关羽那是当之无愧的。
建安五年,曹操突然发动对刘备的袭击,措手不及又实力悬殊的刘备军瞬间便被打散。
在乱军之中,刘备侥幸逃脱,而关羽却因走投无路,不得已降了曹操。
曹操十分看重关羽的才华,一心想要把他收入麾下,甚至还打出了感情牌。
张辽和关羽本是老朋友,曹操为了留住关羽,便让张辽私下里去探探关羽的口风。
当张辽问关羽今后有何打算时,只见关羽仰天叹道:
“我知道曹公对我极好,但是刘将军待我情义深重,我发誓和他同生共死,永不背叛!”
大丈夫说到做到,不久之后,关羽打听到了刘备的下落。
他毅然决然地挂印封金而去,并说出了一句名言:
“人生天地间,无始终者,非君子也。”
正是关羽的有始有终,成就了他的千秋忠义名。
唐代诗人卢仝曾说:“人生何所贵?所贵有终始。”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但却可以做到有始有终。
人活一世,千头万绪,我们常常在一念之间就改变了原来的初衷,转而做出另外一种选择。
这正是因为我们缺乏一种持之以恒的精神,要知道,无论是成就一番事业,还是塑造高尚人格,都离不开一个“恒”字。
惟有善始善终的恒心,才能让生活中的美好成为永恒。
05
o 看淡得失:得何足喜,失何足忧。
苏东坡一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道出了旷达通透的人生境界。
何为通透?
拿得起,放得下,看得开,这便是通透。
世间之物,来去无常,我们更应正视人生中的得失,拥有时懂得珍惜,失去后也不必叹惋。
刘备在做徐州牧的时候,曾收留过吕布一段时间。
曹操担心刘备和吕布强强联手,于是便用了一招“驱虎吞狼”之计。
他借着汉献帝的名义下旨,让刘备去扬州攻打袁术。
刘备向来以汉室宗亲自居,自然不能抗旨,在无可奈何之下,只能带着关羽出发了。
在临行前,他安排张飞镇守徐州。
谁知道张飞喝酒误事,被吕布搞了一次偷袭。
结果张飞惨败,徐州城也落到了吕布的手里。
当张飞来到刘备军中,告诉了他事情的经过后。
刘备既没有狠狠斥责他,也没有因为失了城池而愤恨不平,他只是轻轻叹了口气,说道:
“得何足喜,失何足忧。”
《菜根谭》说:“仁人心地宽舒,便福厚而庆长。”
刘备看淡得失的“宽舒气象”,不仅让关羽、张飞深为折服,也为日后成就大业奠定了基础。
看得开的人,往往都有一双慧眼,能透过眼前的得失,看到远处的风光。
看不开的人,则会一叶障目,为眼前小利沾沾自喜,为眼前小失悲痛欲绝。
凡事看开一点,无论是鲜花与掌声,还是挫折与失败,都一笑而过。
鲁迅说,每个中国人身上都有“三国气”,每个人心中也都有一个《三国》。
读《三国》,读的不仅是奇谋秘策、刀光剑影,更是世道人心、人情冷暖。
它如同一座“智慧宝库”,内里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
我们随手拈来,便可以受用终身。
事前留有余地,才可进退自如;事后看淡得失,方是智者气象。
以细节为基础,以谦虚为准则,以有始有终为信念,这才是成功的秘诀。
与朋友们共勉。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洞见
作者:洞见·不雨亦潇潇